你好,請直撥手機15126463467,楊安川,熱誠為你服務! 云南大葉種茶 YunnanDayetea中國著名茶樹良種,云南省大葉類茶樹品種的總稱。主要包括勐庫大葉種(又名大黑茶)、鳳慶大葉種和勐海大葉種等。原產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瀾滄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該省雙江、瀾滄、勐海、鳳慶、昌寧、云縣、保山、元江等縣(市)。植株喬木型,樹冠高大,自然生長樹高5-6m,較高達20m以上。樹姿半開展,部分開展或較直立,分枝部位高,分枝較疏。葉片屬特大葉類,葉長平均13cm,葉寬5cm,較大葉面達26.0×10.5cm2,葉形長橢圓形、橢圓或近倒披針形。葉片多為水平狀著生,葉尖漸尖,葉色濃綠,或黃綠,光澤性好,葉面隆起或顯著隆起,葉肉厚而柔軟,側脈明顯,多為10對以上,葉緣背卷,鋸齒較深尚齊,芽葉肥壯。茸毛特多。葉片柵狀組織一層,柵狀組織與海綿組織比約為1∶3。發(fā)芽期早,生長期長,育芽力強,1年萌發(fā)5-6輪,新梢持嫩性強;ǘ鄶祮紊,部分叢生或呈假總狀花序,花冠短徑為25mm,長徑為45mm,花瓣6-7片,花萼5片。抗寒性弱,-5℃以下便遭受嚴重凍害。適制紅茶。鮮葉中茶多酚與兒茶素含量豐富。
2019-03-11 電議落葉灌木,高4~6米,果實熟時呈紅色或紫黑色,扁圓形,外形似桑椹,味微甜。易被兒童采食。 中文學名:馬桑別稱:馬鞍子、水馬桑、千年紅、紫桑界:植物界科:馬桑屬:馬桑種:馬桑分布區(qū)域:主要為我國西北、西南等地 段簡介馬桑 【別名】馬鞍子、水馬桑、千年紅、紫桑、野馬桑、紅馬桑、醉魚兒、鬧魚兒、四聯樹、黑果果、黑虎大王、黑龍須、烏龍須[根名] 形態(tài)特征【來源】馬桑科馬桑屬植物馬桑CoriariasinicaMaxim.,以根、葉入藥。根冬季采挖,刮去外皮,曬干;葉夏季采,曬干。 【性味歸經】苦、辛,寒。有劇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尤以嫩葉及未成熟的果實毒性較大。成熟果實毒性大大降低,小兒多采食,食少量不易中毒,不咬碎核也不易中毒。人誤食青果15—60g可致中毒,1—3小時內發(fā)作。主要癥狀為全身發(fā)麻、出汗、縮瞳、流涎、嗯心、嘔吐、心跳過緩、呼吸加快、血壓上升、煩躁不安、陣發(fā)性強直性痙攣以至昏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大量服用可因迷走神經中樞過度興奮,心臟驟停呼吸衰竭死亡。對馬、牛、狗、貓、鼠等動物均有毒,中毒后引起驚厥、死亡,魚類中毒后失去活動能力,僵浮于水面。 主治祛風除濕,鎮(zhèn)痛,殺蟲。根:用于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狂犬咬傷,風濕關節(jié)痛;葉:外用治燒燙傷,頭癬,濕疹,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1錢;外用適量,水煎或外洗、外敷。因有大毒,一般只作外用。 【注意】孕婦、小兒、體虛者禁內服。 備注(1)馬桑劇毒,中毒癥狀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眩暈,驚厥,牙關緊閉,小便失禁,皮膚青紫,眼球上翻固定,瞳孔縮小。解救方法:如出現驚厥可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1克,10%水合氯醛灌腸,靜脈注射葡萄糖液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痙攣控制后可考慮洗胃,導瀉,服蛋清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馬桑果 又名毒空木、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為落葉灌木,高4~6米,樹皮紅褐色,葉橢圓形,花小,綠紫色,果實熟時呈紅色或紫黑色,扁圓形,外形似桑椹,味微甜。易被兒童采食。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西南等地。 其葉、根和樹皮供藥用。 馬桑有毒,尤以果實含有毒物質較多。其有毒成分為馬桑內酯、吐丁內酯等。有毒成分刺激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及迷走神經中樞,增強脊髓反射,引起各種臨床癥狀。中毒表現:食后半小時到三小時出現頭痛、頭昏、胸悶、惡心、嘔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復。嚴重者遍身發(fā)麻、心跳變慢、血壓上升、瞳孔縮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強,常突然驚叫一聲,隨即昏倒,接著出現陣發(fā)性抽搐,間隙期間病人意識可呈半清醒狀態(tài)或昏睡。如見煩躁不安、雙手抓胸等表現,即是再發(fā)抽搐的先兆。一般于驚厥停止后意識逐漸清醒恢復,于2~3天后恢復正常,亦有報道于半年內可有計算力降低、言語障礙、發(fā)呆、傻笑等精神癥狀。嚴重者可于多次反復發(fā)作性驚厥后終于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經中樞過度興奮而致心搏驟停
2019-03-11 電議洋草果、金雞納樹、桉樹(云南),灰楊柳(廣東、四川)EucalyptusglobulusLabill.(1800);R.T.BakeretH.G.Smith(1920)*;侯寬昭,中國栽培的桉樹(1954);“圖鑒”(1972)*;中國植物志(1984)*;云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大喬木;樹皮灰藍色,片狀脫落,幼枝略有棱。幼態(tài)葉對生,卵形,長4—6厘米,基部心形,被白粉,無柄;成熟葉互生,葉片革質,披針形,鐮刀狀,長10—30厘米,寬2—3厘米,有明顯腺點,中脈上面平坦,下面微突,側脈不甚明顯,斜伸,邊脈離邊緣約1毫米;葉柄長1.5—3厘米,稍扁平。花大,徑達4厘米,單生或2—3朵聚生葉腋;花梗無或近無;萼管倒錐形,長1—1.5厘米,表面有4條棱突起及小瘤體,被白粉;帽狀體稍扁平,中部為圓錐狀突起,較萼管短,2層,外層平滑,早落,內層粗厚,有小瘤體;雄蕊多列,長8—15毫米,花絲纖細,花藥橢圓形;花柱粗大,長7—8毫米。蒴果杯狀,直徑2—2.5厘米,有4棱及明顯瘤體或溝紋,果緣厚,果瓣4,不突出。 花期10—12月,果期10月至次年2月。原產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氣候較溫涼的地區(qū)。引入昆明栽培已有80多年,現滇中地區(qū)普遍栽培。廣西、四川也有栽培。以滇中地區(qū)及四川的西昌地區(qū)生長較佳。本種不宜在低海拔及高溫地區(qū)栽植,能耐零下低溫;生長迅速,為較好的綠化及用材樹種。木材耐腐力強,適于造船及碼頭用材;花是蜜源植物;葉及小枝可提芳香油,供藥用,能消炎殺菌、健胃、祛痰及驅風收斂;樹皮含鞣料。
2019-03-11 電議馬蹄荷 馬蹄荷-植物基本信息拉丁名:Exbucklandiapopulnea 植物名稱:馬蹄荷 別名:合掌木 科名:金縷梅科 屬名:馬蹄荷屬 適應地區(qū):西南/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qū)西部 生態(tài)分類:木本植物>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蔭木類 高度范圍:20(M)形態(tài)特征大喬木。小枝有膨大的節(jié)和環(huán)狀托葉痕。葉革質,闊卵形,長8-13厘米,寬5-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時3淺裂,無毛,掌狀脈3-5條;葉柄長3-5厘米;托葉橢圓形,長2-4厘米,有毛。花序單生,具7-9花;花單性或兩性,無花瓣;雄蕊長不及1厘米;子房半下位,有毛,花柱2。蒴果卵圓形,長1-1.5厘米,外面有小瘤狀突起。生于林中。花期:4-8月。耐陰,喜暖濕氣候 馬蹄荷-中藥材基本信息【別名】白克木 【漢語拼音】matih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xburklandiapopulnea(R.Br.exGriff.)R.W.Brown[Symingtoniapopulnea(R.Br.)Steenis] 【歸經】肝經 【功效】祛風活絡;止痛 【科屬分類】金縷梅科 【主治】祛風濕、活血舒筋、止痛。主治偏癱。 【用藥禁忌】孕婦慎服。 【功效分類】祛風活絡藥;止痛藥 【性味】酸;溫;有小毒 【藥材基源】為金縷梅科植物馬蹄荷的莖枝。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出處】《中華本草》植物形態(tài)馬蹄荷喬木,高20m。小枝被短柔毛,節(jié)膨大。葉互生;葉柄長3-6cm;托葉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cm,寬1-2cm,有明顯的脈紋;葉片革質,闊卵圓形,嫩葉有掌狀3淺裂,長10-17cm,寬9-13cm,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偶為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發(fā)亮,掌狀脈5-7條,網脈明顯。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排成總狀,有花8-12朵;花兩性或單性;萼齒不明顯,鱗片狀;花瓣2-5,線形,長2-3mm,或不明顯;雄蕊10-14,長約5mm;子房半下位,被黃褐色柔毛,2室,每室有胚珠3個,花柱長3-4mm。頭狀果序直徑約2cm,有蒴果8-12個;蒴果橢圓形,長7-9mm,直徑為5-6mm,上半部2片開裂,果皮表面平滑。種子具窄翅。
2019-03-11 電議車桑子Dodonaeaviscosa(Linn.)Jacq.Enum.無患子科 SAPINDACEAE車桑子屬 Dodonaea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扁,有窄翅或棱,單葉,紙質,側脈多而密,葉柄短或近無柄;ㄐ虮热~短,密花。蒴果倒心形或扁球形,2-3翅。花期秋末,果期冬末春初。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生于山坡、曠地或海邊。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環(huán)境生長良好。一般分布于低海拔地帶。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砂質壤土種植為宜。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選五年生以上的壯齡母株留種,采回后晾干置通風處貯藏。春播,開溝條播,行距30cm,種子粒距5cm,覆土2-3cm,澆水保濕。當苗高35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150cm/150cm開穴,每穴栽1株,稍壓緊,澆足定根水。編輯本段化學成份葉含β-谷甾醇、豆甾醇(Stigmasterol)和異鼠李素(Isorhamnetin),還含樹脂、鞣質、樹膠、生物堿等。樹脂中含有車桑子酸(Hautriwaicacid)。種子含油12.04-13.58%。其脂肪酸的含量為亞油酸57.09%,油酸16.44%,棕櫚酸11.29%,硬脂酸9.86%,花生酸3.75%,亞麻酸1.57%。此外,該植物還含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和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等。花的揮發(fā)油含戊醇(pentanol),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γ-松油醇(γ-terpinoeol),牛兒醇(gerani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對聚傘花素(P-cymene),香茅醛(citronellal),芳樟醇(linalool),醋酸芳酯(linalylacetate)。
2019-03-11 電議鵝掌楸又名馬褂木,雙飄樹,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鵝掌楸為木蘭科鵝掌楸屬落葉大喬木。葉大,形似馬褂,故有馬褂木之稱。樹高可達60米以上,胸徑3米左右,樹干通直光滑。它生長快,耐旱,對病蟲害抗性極強;ù蠖利悾锛救~色金黃,似一個個黃馬褂,是珍貴的行道樹和庭園觀賞樹種,栽種后能很快成蔭,它也是建筑及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其分布區(qū)東起浙江省青天縣,向西直至云南省金平縣,北界為陜西省紫陽縣,向南也至云南省金平縣,再向南一直可延伸到越南北部。 【藥名】鵝掌楸【別名】馬褂木、雙飄樹【來源】木蘭科鵝掌楸屬植物鵝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以根、樹皮入藥。夏秋采樹皮;秋采根,曬干!拘晕稓w經】辛,溫!竟δ苤髦巍快铒L除濕,止咳。用于風濕關節(jié)痛,風寒咳嗽!居梅ㄓ昧俊扛驑淦0.5~1兩!菊洝俊度珖胁菟巺R編》 為古老的遺植物,在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紀地層中均發(fā)現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本屬尚有10余種,廣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現僅殘存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種,成為東亞與北美洲際間斷分布的典型實例,對古植物學系統(tǒng)學有重要科研價值,綠樹濃蔭,葉形奇特,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材淡紅褐色,輕軟適中,紋理清晰,結構細致,輕而強韌,硬度適中,是膠合板的理想原料,也是制家具、縫紉機板、收音機殼與室內裝修的良材,但抗腐力弱。 樹干端直,樹姿雄偉,葉形奇特,花朵美麗,秋葉金黃,極好的綠化觀賞樹種。園林中多作行道樹和景觀樹應用。因其花形酷似郁金香,故被稱為“中國的郁金香樹”(ChineseTulipTree)。 觀賞特性及園林用途:樹形端正,葉形奇特,是優(yōu)美的庭蔭樹和行道樹種;ǖS綠色,美而不艷,較宜植于園林中的安靜休息區(qū)的草坪止。秋葉呈黃色,很美麗,可獨栽或群植,在江南自然風景區(qū)中可與木荷、山核桃,板栗等行混交林式種植。 用種子繁殖。必須用人工輔助授粉。秋季采種精選后在濕沙中層積過冬,于次年春季播種育苗。第三年苗高1米以上時間即可出圃定植。造林地和園林綠化地必須選擇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移植物時應保護根部。1、采種母樹宜選擇生長健壯的15~30年生的林木。鵝掌楸種子10月份成熟,當果實呈褐色時即應采收。果枝剪下后放在室內陰干約7~10天,然后放在日光下攤曬2~3天,待具翅小堅果自行分離,去除雜質,裝入布袋干藏。2、育苗育苗地應選擇避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秋末冬初深翻,翌春施基肥整平,挖好排水溝,修筑高床,苗床方向為東西向。育苗有播種和扦插兩種方式。播種育苗采用條播,條距20~25cm。每667m2播種量10~15kg。3月上旬播種,播后覆蓋細土并覆以稻草。一般經20~30天出苗,之后揭草,注意及時中耕除草,適度遮蔭,適時灌水施肥。1年生苗高可達40cm。3、栽植一般3月上中旬進行栽植。應選在比較背陰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庭園綠化和行道樹栽培應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濕潤的地段。栽植地在秋末冬初進行全面清理,定點挖穴,穴徑60~80cm,深50~60cm,翌年3月上中旬施肥回土后栽植,用苗一般為2年生,起苗后注意防止苗木水分散失,保護根系,盡量隨起苗隨栽植,株行距以2×2m~2×3m為宜。4、管理定植后及時進行中耕除草、施肥、培土,于每年秋末冬初進行整枝。并注意防治病蟲害。鵝掌楸主要病害有日灼病。主要蟲害有卷葉蛾、大袋蛾等。卷葉蛾可用人工剪除枯梢,消滅幼蟲和蛹,或在成蟲期噴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的方法進行防治。大袋蛾可用人工摘除蟲袋,或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殺幼蟲的方法進行防治
2019-03-11 電議EucalyptuscamaldulensisDehnh.(1832);侯寬昭,中國栽培的桉樹(1954)*;廣州植物志(1956);“圖鑒”(1972)*;中國植物志(1984).EucalyptusrostrataSchlecht.(1847),nonCav.大喬木;樹皮暗灰色,平滑,片狀脫落,樹干基部有宿存樹皮;幼枝紅褐色,稍壓扁。幼態(tài)葉對生,葉片寬披針形,長6—9厘米,寬2.5—4厘米;成熟葉革質,披針形,鐮刀狀,長7—18厘米,寬1.5—2.5厘米,兩面密被黑色腺點,中脈上面平坦,下面微凸出,側脈多數,斜伸,邊脈離葉緣1—1.5毫米,與側脈均兩面明顯;葉柄長1—2厘米,纖細。傘形花序腋生,有花5—8朵;總花梗圓柱形,長約1厘米;花梗長約5毫米;花蕾長卵形,長6—8毫米;萼管半球形,長約3毫米;帽狀體長4—6毫米,基部近半球形,頂端急劇收縮成喙,有時無喙;雄蕊長5—7毫米,花藥橢圓形,縱裂。蒴果近球形,直徑5—6毫米,果緣突出約1毫米,果瓣3—4(—5),突出。 花期12月至次年3月,果期3—4月。原產澳大利亞。云南栽培普遍,從低海拔的紅河州、思茅地區(qū),至高海拔的麗江、昭通地區(qū)均有栽培。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也有栽培。本種適應性較強,它既能生長于較寒冷的地區(qū),又能生長在比較炎熱和干旱的地區(qū);它喜堿性土壤,也能忍受酸性土,因此是一重要的造林樹種。木材淡紅至深紅色,紋理細密,易于打磨,極耐腐,可作建筑、枕木、坑木和農具等用;葉及小枝可提芳香油,供香料及醫(yī)藥工業(yè)用。
2019-03-11 電議喬木,高達25米,胸徑80厘米;樹干端直,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枝條密集,樹冠近圓形或廣圓形;小枝不排成平面,不下垂,一年生枝四棱形,徑約1毫米,末端分枝徑約0.8毫米,綠色,二年生枝上部稍彎,向上斜展,近圓形,徑約2.5毫米,褐紫色。鱗葉密生,近斜方形,長約1.5毫米,先端微鈍,有時稍尖,背面有縱脊及腺槽,藍綠色,微被蠟質白粉,無明顯的腺點。雄球花近球形或橢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6-8對,花藥黃色,藥隔三角狀卵形,中間綠色,周圍紅褐色,邊緣半透明。球果圓球形,徑1.6-3厘米,生于長達2毫米的粗壯短枝的頂端;種鱗4-5對,熟時暗褐色或紫褐色,被白粉,頂部五角形或近方形,寬8-15毫米,具不規(guī)則向四周放射的皺紋,中央平或稍凹,有短失頭,能育種鱗有多數種子;種子褐色或像褐色,長3-4.5毫米,兩側具窄翅。為我國特有樹種,產于云南中部、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海拔1400-3300米地帶;散生于干熱或干燥山坡之林中,或成小面積純林(如麗江雪山等地)。喜生于氣候溫和、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的山區(qū),在深厚、濕潤的土壤上生長迅速。模式標本采自云南昆明。木材淡褐黃色或淡褐色,結構細密,紋理直密,材質堅硬,有香氣,耐久用,易加工。可講建筑、橋梁、車廂、造紙、電桿、器具、家具等用材?勺髟颇现胁、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的造林樹種。
2019-03-11 電議阿勃勒(學名:Cassiafistula),屬蘇木亞科,該屬植物全世界約有250種,是泰國的國花。原產于南亞南部,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及緬甸,往南直到斯里蘭卡。分布在緬甸、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qū)。落葉喬木,高達22m.葉柄即葉序軸無腺體;小葉3--4對,卵形至橢圓形,長8--15(20)cm.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ǖ闹睆郊s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浜蠼Y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種子有說味甜可食用,亦有說有毒,有輕瀉作用,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目錄1形態(tài)特征2生長環(huán)境3分布情況4分類學5栽培技術5.1 養(yǎng)護要點5.2 病蟲防治6主要價值6.1 藥用價值6.2 應用價值7參考文獻8植物文化 1形態(tài)特征長于九龍公園內樹齡約80歲的阿勃勒落葉小喬木或中等喬木,高可達15米;枝細長;樹皮幼時光滑,灰色,老時粗糙,暗褐色。葉長30-40厘米,有小葉3-4對,在葉軸和葉柄上無翅亦無腺體;小葉對生,薄革質,闊卵形,卵形或長圓形,長8-13厘米,寬3.5-7厘米,頂端短漸尖而鈍,基部楔形,邊全緣,幼嫩時兩面被微柔毛,老時無毛;葉脈纖細,兩面均明顯;葉柄短?偁罨ㄐ蜷L達30厘米或更長,疏散,下垂;花與葉同時開放,直徑約4厘米;花梗柔弱,長3-5厘米,下無苞片;萼片長卵形,薄,長1-1.5厘米,開花時向后反折;花瓣黃色,倒卵形,近等大,長2-2.5厘米,具明顯的脈;雄蕊10枚,其中3枚具長而彎曲的花絲,高出于花瓣,4枚短而直,具闊大的花藥,其余3枚很小,不育,花藥縱裂。莢果圓柱形,長30-60厘米,直徑2-2.5厘米,黑褐色,不開裂,有3條槽紋;種子40-100顆,為橫隔膜所分開;ㄆ6-8月;果期10月。[1]阿勃勒果或果肉有瀉下作用(含蒽醌苷),但量大可引起惡心、胃腸脹氣及腹痛; 阿勃勒果實(9張) 其水-醉提取液(1:1)予小鼠腹腔注射10~2Omy/kg可引起中毒,表現為抑制、步態(tài)不穩(wěn)、呼吸困難,24h后恢復正常。對高體豚鼠小腸及兔十二指腸有興奮作用。0.1ml可抑制兔心,但可恢復。小鼠腹腔注射10ml/kg可延長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果實有抗菌作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的生長。植物形態(tài)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參與編輯 2生長環(huán)境阿勃勒喜光、耐遮蔭、耐寒、適應城市環(huán)境,抗風性強,喜排水良好的土壤。原產北美洲大陸,喜陽光,稍耐陰,適于氣候溫暖、濕潤地區(qū),也能耐-43℃低溫。3分布情況阿勃勒(5張) 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在臺灣所見本屬植物,全是引進栽培,但有部分種類已成歸化。常見栽培的黃槐與決明都是這個屬的植物。4分類學豆目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豆目只包括豆科植物品種,2009年的被子植物APGIII分類法采用的豆目內包括的分類群有下列四個科[1]:豆科FabaceaeLindl.(1836),nom.cons.遠志科PolygalaceaeHoffmanns.&Link(1809),nom.cons.皂皮樹科QuillajaceaeD.Don(1831)海人樹科SurianaceaeArn.(1834),nom.cons.5栽培技術臘腸樹(阿勃勒)用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時,采回搗爛果皮取出種子,播前用開水浸3—5分鐘,取出后10天左右,噴藥1次(如六六六粉等)以防蟲吃葉,以后每10天噴1次,直到移植。在苗期及時除草,這是保苗率高低的關鍵。苗高20厘米行較好次間苗,30—40厘米行二次間苗。每年松土2—3次。春至秋季每兩個月施肥1次。花期過后應修剪整枝1次。阿勃勒繁殖可用播種、扦插法,春、秋季為適期。幼苗高度一公尺以上再行定植。為喜溫樹種,以砂質壤土較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有霜凍害地區(qū)不能生長。繁殖可用扦插或播種法。栽培土質以表土深厚,富含有機質之壤[2]土較佳,喜充足陽光。幼苗定植前挖穴宜大,并預肥。成長期間每季施肥一次,并注意澆水,成株后則甚粗放。性喜高溫,生育適溫約23~32度。偶數羽狀復葉,花瓣5,由幾十朵小花組成一串花序,長達30厘米以上,盛花時,全樹披掛金黃色的花串,款款下垂,臨風搖曳,極為美觀。臘腸樹不但花美麗,果實也十分奇特,圓柱形的莢果,長30—60厘米,內有種子近100粒,成熟時黑褐色,好象一根根煮熟了的臘腸掛在樹枝上,不過這“臘腸”是只可觀賞不可吃的。為喜溫樹種,有霜凍害地區(qū)不能生長,通常在中國華南一帶生長良好。性喜光,也能耐一定蔽蔭,喜濕潤肥沃的中性沖積土,以砂質壤土較佳,排水、日照需良好,生育適溫23—32℃,能耐較低溫度為-2—-3℃。在干燥瘠薄壤土上也能生長,病蟲害少,為熱帶優(yōu)良觀賞樹。[3]養(yǎng)護要點臘腸樹(阿勃勒)喜光,稍耐陰。喜濕潤肥沃的石灰質及中性沖積土,忌積水,耐干燥瘠薄土壤。種子繁殖,種子小,直播成活率低。可與其他樹木一樣在苗圃育苗,宜選8~10年的母樹采種,種子發(fā)芽率70%~90%。春季播種育苗,約10天左右可出苗,苗期需及時除草和澆水。第二年春天發(fā)芽前定植成活高,定植依地形、目的選擇不同的行株距。定植后如遇春旱,需適當澆灌,以促使成活。臘腸樹(阿勃勒)尚未見扦插繁殖方面的資料,但大樹砍伐后有根蘗苗可以更新的情況。黑褐色,內具粘性,有異味;為高級之庭園樹、行道樹。黃花臘腸樹,開花時節(jié),有如雨灑黃金,樹上會掛滿一條條黃色花朵,由于長而下垂,像是飄在風中下雨般的黃金。在香港、九龍、新界多處地方有種植。紅花臘腸樹,這個品種也漸漸進入綠化市場。它與黃花品種配合使用,可以增加其觀賞性,體現其多樣性。但是,此樹種為熱帶樹種,適合閩、粵、桂三省栽培。因它不耐寒,-1℃以下的氣溫容易受凍害。病蟲防治病害:苗期有時出現斑葉病、灰霉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每隔7天噴1次,連續(xù)3次。蟲害:粗鱗蠟螟、蚜蟲、夜蛾類危害嫩葉及頂芽,可用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0%速滅丁乳油2000~3000倍液噴灑。6主要價值 應用價值阿勃勒一般可作景觀樹或行道樹之用,廣泛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種植;ㄆ谠5月,初夏滿樹金黃色花,花序隨風搖曳、花瓣隨風而如雨落,所以又名“黃金雨”。本種是南方常見的庭園觀賞樹木,樹皮含單寧,可做紅色染料。根、樹皮、果瓤和種子均可入藥作緩瀉劑。木材堅重,耐朽力強,光澤美麗,可作支柱、橋梁、車輛及農具等用材。[1]阿勃勒是泰國的國花,當地稱為“DokKhuen”,其黃色的花瓣象征泰國皇室。而2006年在“清邁農業(yè)研究中心”(RoyalAgriculturalResearchCenter)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即以阿勃勒命名稱為“佛歷2549年世界崇頌叻差弗8植物文化花苑博覽會”(RoyalFloraRatchaphruek2549),“叻差弗”(Ratchaphruek)是“DokKhuen”的別名,而“佛歷2549年”即西元2006年,“崇頌”即泰王普密蓬,是泰王登基60周年慶典之一。阿勃勒亦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省花”,當地稱為“kanikkonna”,是當地新年(Vishu)典禮用的花卉。有關詩歌:阿婆阿婆去散步,搖搖晃晃走不快,路邊樹下稍歇息,喘口氣來喝口水;風吹落下黃金雨,彷佛置身於仙境,忽見地上黑棍棒,阿婆撿來當柺杖,樂得阿婆笑哈哈!阿婆樂呀阿婆樂!便將樹名取做「阿勃勒」!
2019-03-11 電議冬春兩季,天高云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 酸角 科學分類 域:真核域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豆目Fabales 科:豆科Fabaceae 亞科:蘇木亞科C?salpinioideae 屬:酸豆屬Tamarindus 種: 簡介酸豆T.indica 原始形態(tài)酸角常綠喬木,高6-20m。樹皮暗灰色,成不規(guī)則裂開。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短而粗壯;小葉14-40,葉片長圓形,長1-2.4cm,寬4-9mm,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近圓形,偏斜,兩面無毛,全緣;橐干目偁罨ㄐ蚧蝽斏膱A錐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針形;花冠黃色有紫紅色條紋,上面3枚花瓣發(fā)達,下面2枚退化成鱗片狀;雄蕊3,花絲中部以下合生,有3-5刺毛狀退化雄蕊;子房有柄,胚珠多數。莢果肥厚肉質,圓筒形,直或微彎,灰褐色,長3-6cm,寬約2cm,果實熟時紅棕色,味酸。種子3-10顆,近長方形,紅褐色,有光澤;ㄆ5-8月,果期7-12月至翌年5月。 狀鑒別果實長圓形,長3-6cm,直徑約1.5cm。表面深褐色,果皮較厚,質堅硬,內含種子3-10枚。種子條圓形或近圓形,表面紅褐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味酸。 形態(tài)特征酸角(TamarindusindicaLinn) 冬春兩季,天高云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長5—12厘米、寬1.5厘米莢果。一般一個莢果里有2—6顆果實。 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羅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甜目坎、通血圖,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木,該屬僅含酸角1種,有兩個類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歡炎熱氣候,在年均氣溫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qū)都能正常生長。 地理分布酸角原產熱帶非洲,后經蘇丹引入印度繁衍栽植,生長非常適宜,以致人們誤認為酸角是印度土生土長的植物。后來酸角由亞洲南部傳播到波斯、阿拉伯國家和歐洲等地。公元前4世紀酸角曾一度風靡古埃及和希臘。在世界上所有的熱帶果樹中,酸角分布較為廣泛,除南極洲外,其它各大洲均有分布。 亞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產區(qū)。印度、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主要生長于熱量條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旱坡地。其中印度、菲律賓、泰國有成片果園,且產量都十分可觀,僅印度年產果莢達27.5萬噸,菲律賓每年出口價值8萬美元的酸角,泰國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創(chuàng)匯。 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許多國家及美國的干熱地區(qū),墨西哥栽培面積在本洲較大,達4443公頃。美國主要分布于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墨西哥灣沿岸和佛羅里達州,有著名的邁尼勒甜酸角。在危地馬拉,集中分布于墨塔瓜干熱峽谷,且這里還生長有大片的野生酸角樹。 在非洲,酸角主要分布于埃及、埃塞俄比亞、南非、萊索托、肯尼亞、尼日利亞、喀麥隆、蘇丹等國家的低海拔荒坡旱地和沙漠。南非、埃塞俄比亞數量相對較多。 在歐洲,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希臘等國家海拔1000米以下的近海坡地、荒山斜坡。一些家庭也喜歡種植酸角來美化庭院。 在大洋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斐濟等國。 酸角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的南部及海南、臺灣,海拔不越過1400米的旱坡荒地、干熱河谷、庭院四旁和濱海。絕大部分處于野生和半野生狀態(tài),面積估算不到830公頃。長期以來,由于熱區(qū)龍眼、荔枝、芒果、菠蘿、咖啡、橡膠、椰子等經濟作物與酸角的比較利益差距大,因而酸角果樹的保護與發(fā)展被人們忽視。特別是受過去極左思想的影響,大量老酸角樹遭到砍伐,資源毀壞嚴重。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熱河谷及西雙版納一帶,海拔50—1350米的熱量好的地方,自然生長有版納甜型和普通酸型兩個類型。其中川滇兩省境內的金沙江干熱河谷是我國酸角的主要產區(qū),年產酸角100噸,單產、品質、風味都優(yōu)于省內其它地區(qū)。20世紀70年代中期,酸角曾在廣州交易會上引起國外客商注意和詢購,可惜當時限于條件未能及時開拓出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對酸角的更進一步認識和開發(fā),酸角已在國內外市場嶄露頭角,大放異彩。 化學成分果實含糖類有:葡萄糖(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麥芽糖(Daltose),D-阿拉伯糖(D-arabinose); 有機酸主要有:酒石酸(tartaricacid),枸椽酸(citricacid),草酸(oxal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 氨基酸主要有:絲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2-哌啶酸(pipecoline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 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vitaminB1),維生素C(vitaminC),植酸(phyticacid),果膠(pectin)及5-羥基-2-氧代-3,5-己二烯醛(5-hydroxy-2-oxo-hexa-3,5-dienal)。 種子含酒石酸(tartaricacid),部分成二鉀鹽存在及枸椽酸(citricacid)。 并含有甘露聚糖(mannan),戊聚糖(pentosan),半乳糖木糖葡萄聚糖(galactoxyloglucan),木糖葡萄糖低聚糖(xyloglucan),戊糖(pentose)。 此外,還含有脂質(lipid),植物凝集素(lectin),亞油酸(linoleicacid),皂甙(saponin),甾醇(sterol),脂肪酸(fattyacid),植酸(phyticacid),蛋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 入藥藥理作用1.果肉具輕瀉作用:可能因含大量酒石酸之故,煮熟者此作用即消失。種子的外皮含大量鞣質,非洲人用以治療痢疾,煎劑用以治膿瘍。 2.抗菌作用:植物的某些部分有抗菌作用,樹皮則無。其葉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牡荊素。 3.對平滑肌的抑制作用:葉和莖的煎劑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較弱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抑制作用較強,兩者對大鼠離體子宮均無明顯作用。煎劑對離體兔十二指腸無明顯作用,對離體兔心則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試驗中有顯著舒張血管作用,對麻醉狗的血壓,煎劑及水提取物均無明顯影響。小鼠腹腔注射1g生藥/只,兩種制劑均無明顯毒性。功能主治清熱解暑;和胃消積。主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用法用量1.用于暑熱傷津,煩躁口干。可用本品煎湯(15-30g)取汁,加白糖調味服。 2.用于食積不消,嘔逆少食。但用本品,或用山楂、麥芽煎湯服。 3.用于大便秘結而有熱者,可用沸水浸泡服。 4.內服或熬膏。 作食營養(yǎng)價值酸角果肉富含糖、醋酸、酒石酸、蟻酸、檸檬酸等成分,開胃助消化,還含有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元素,特別是含鈣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食用效果生津消暑清熱解毒消除咽喉疼痛飲食宜忌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相關制作冰糖酸角、酸角汁、酸角蜜、酸角膏等。 栽培技術對于人類而言,酸角幾乎渾身是寶,用途極為廣泛。酸角樹生長緩慢,壽命長達200年,其中經濟壽命約為100年。其樹型優(yōu)美,枝葉常綠,是一種理想的庭院觀賞喬木,若對幼樹施以園藝盆景技術,又不失為一種上好的盆景制作材料。其花量大,花期長,4—8月均不斷開花,可謂極好的蜜源植物,其花蜜略帶酸味,口感極好,同時花又可用來做西餐沙拉。 酸角果肉富含糖、醋酸、酒石酸、蟻酸、檸檬酸等成分,在食品領域主要用來做調味品、飲料、果醬等,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場,常見酸角調味品,而在熱帶亞熱帶國家和地區(qū),酸角飲料和酸角混合飲料非常盛行,以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也開始研究酸角。目前,國際市場出售的有中美洲酸角ADE汽水,印度酸角飲料,南美洲酸角與番木瓜、番石榴、香蕉等的混配飲料,泰國威士忌酸角調配酒,中國昆明酸角汁、果露等。每逢炎夏,西雙版納當地居民都喜歡選用成熟的酸角,加紅糖煮水后制成清涼飲料飲用,酸甜鮮美,祛暑解熱,或將酸角汁放在消閑食品米涼粉、米干、米線中做調味料,酸辣開胃,誘人食欲。 同時,酸角果肉又富含鈣、磷、鐵等多種元素,其中含鈣量在所有水果中居首位。所以,在醫(yī)藥方面酸角也被人們廣為運用。如常食用酸角可治腹瀉、氣脹、麻風病、麻痹、癱瘓,防治壞血病、膽汁過多,可殺死人體寄生蟲,減緩酒精、曼陀羅中毒。直接口含酸角則可生津祛暑,清熱解毒,消除咽喉疼痛,幫助消化,潔齒固齒。如與食鹽拌用可作為去風濕病搽劑。鑒于酸角的醫(yī)藥用途,英國、美國和一些大型制藥商號均已將其列入藥典,并大量向印度、埃及、大安的列斯群島、墨西哥、泰國、小安的列斯群島等國家和地區(qū)進口酸角,僅美國每年就要進口90噸用于醫(yī)藥行業(yè)。 酸角樹葉是牛羊的好飼料,個別國家還采摘葉子發(fā)展養(yǎng)蠶,或供人佐餐食用。嫩枝還是紫膠蟲優(yōu)良寄主,可放養(yǎng)紫膠蟲。樹皮含單寧7%,常用來制革染色或燃燒后制墨。酸角木材的邊材黃白色,心材黑紫帶棕色,結構致密、硬重,防蟲、耐用,韌性強,是優(yōu)質家具、建筑、槍托、車軸、船幫、蒸籠等的良好用材,市場銷售中,商人們譽之為珍貴的“馬德拉紅木”。種子含淀粉63%,泰國人將其焙烤磨成粉末調制咖啡飲品。在工業(yè)上,可用于纖維上漿、彩色印刷、紙張上光、塑料加工和瓦片、木頭粘接,且酸角種子粉末替代玉米淀粉,可節(jié)約成本3成,F在,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工業(yè)用酸角種子粉末。另外,酸角種仁還含有琥珀酸,經提煉是上等的食用油,在工業(yè)上又可用于上釉和拋光。1942年印度科學家研究發(fā)現,酸角種仁含果膠物高達46%—48%,這一發(fā)同使酸角種仁副產物得到更深層次的開發(fā)利用。 性能味酸、甘,性涼。歸胃、大腸經。能清熱解暑,消食和胃,利大便。 應用1.用于暑熱傷津,煩躁口干。可用本品煎湯取汁,加白糖調味服。 2.用于食積不消,嘔逆少食。但用本品,或用山楂、麥芽煎湯服。 3.用于大便秘結而有熱者,可用沸水浸泡服。 注意用以利大便不可煎服,否則無效。 用法煎湯、浸泡,熬膏。 食療價值豆科喬木植物酸豆的果實。又稱酸餃、羅望子、羅晃子、九層皮果。我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春季采收,除去種子,曬干備用。 [性能]味酸、甘,性涼。歸胃、大腸經。能清熱解暑,消食和胃,利大便。 [參考]含糖類和酒石酸、蘋果酸、甲酸等有機酸。因含大量酒石酸,故有輕瀉作用。但煮熟后此作用即消失。 [用途]1.用于暑熱傷津,煩躁口干。可用本品煎湯取汁,加白糖調味服。2.用于食積不消,嘔逆少食。但用本品,或用山楂、麥芽煎湯服。 3.用于大便秘結而有熱者,可用沸水浸泡服。 [用法]泡茶,煎湯,或熬膏服(用以利大便不可煎服,否則無效)。 [附方] 酸角膏:酸角250g,煎湯取汁,濃縮,加入等量白糖混勻,煎沸待冷備用。每次1匙,沸水化服。 源于《滇南本草》。酸角與白糖配伍,更可益胃生津、助消化。用于飲酒過度,心煩口渴,惡心少食。 酸角果肉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國內外對酸角果肉成分的分析與測定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礦質元素和氨基酸含量的分析,芳香類成分的提取等方面。結果表明,果肉中還原糖含量33.33%~47.05%,這在水果中除葡萄外,還很少見;有機酸含量13.86%~24.28%,主要為酒石酸,遠較檸檬、梅含量高;粗蛋白3.19%一6.79%,極為特殊的是,18種氨基酸含量高達5.75%,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30.43%,明顯高于柑桔、蘋果、桃、李、獼猴桃等水果;此外,Ca含量高達123.00~214.00meCl00g,還富含P130.00~185.00neck00g,Fe1.47~4.66me,/100g等多種礦質元素,維生素中胡蘿b素含量1.15rag/100g,Ve含量1O.44negloog,Ve含量48.27nee100g.可見,酸角果肉營養(yǎng)價值較高,無論是鮮果還是干果,其果實營養(yǎng)成分的這種獨特性質,是大多數水果無法媲美的。 果肉中的芳香成分種類隨抽提方法、使用原料和分析方法而有異,LEEPL等使用GLC—MS技術,定性了61種芳香類物質,主要成分a一乙酰呋喃、苯乙醛、苯**、已醇、已烯醇、萜品醇、a一苯乙醇、里那醇、黃樟素等。ZI-IANGY等運用溶劑抽提并同時蒸餾,再經GC—MS分析,確定了糖醛、5一甲基一2(3H)呋喃糖、苯乙醛和5一甲基糖醛等28種化合物。酸角可作為水果直接食用,張家華等按食品毒理學評價程序,對酸角進行了一、二階段毒性鑒定,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致突變性研究,認為酸角無潛在的致突變作用,不致造成遠期遺傳危害。酸角果肉藥理作用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降血糖、輕瀉、抗突變和抗致癌物、保護細胞損傷等作用,藥理作用的研究結果為新藥開發(fā)提供了理論依據。 酸角果肉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保健作用,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酸角果肉進行了開發(fā)利用研究,相繼研究并提出了酸角桑椹汁、酸角番荔枝汁、酸角蜂蜜茶、酸角茶、加香酸角汁等多種保健飲料的工藝流程、工藝參數和配方,生產出了符合飲料行業(yè)國家標準的產品,并且許多產品已申請了專利。王家金等研究了酸角果露,認為酸角果露含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和12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味酸甜適口,夏季飲用具有生津止渴,開胃健脾的作用,在生產過程中未加入任何有機溶劑和合成色素,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天然飲料。針對酸角果露易產生沉淀的特點,一些學者研究了酸角濃縮果露的加工工藝及配方,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試制了酸角濃縮果露,其保留了原果實的營養(yǎng)成分和風味,長時間存放未發(fā)現沉淀現象。在蘇丹、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巴基斯坦等酸角主產國,隨處可見用酸角開發(fā)加工的糕點、面餅、蜜餞、果脯、酸角糖(片)、咖喱粉、果醬、果凍、酸角濃縮汁、酸角果肉粉等產品。 酸角種子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種仁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從2O世紀7O年代開始,國內外就開展了對酸角種仁的研究,研究范圍主要包括種仁營養(yǎng)成分分析,種子油的提取與分析等方面。國外一些學者相繼測定了種仁的營養(yǎng)成分,發(fā)現種仁中羅望子多糖含量約為58.5%,蛋白質為19.4%,脂肪為7.8%,水分為12.3%,灰分為3.3%,粗纖維為5.O%。礦質元素Na含量為0.21%,K為1.02%,Ca為0.12%,Mg為0.18%,Fe為O.08%,Zn為0.10%。氨基酸組成除蘇氨酸和酪氨酸外,其它6種氨基酸俱全,尤其是賴氨酸(4o6mg/g)、苯丙氨酸(520neCg)和亮氨酸(496neCg)3種氨基酸含量極為豐富?梢,酸角種子中大多數成分為羅望子多糖和蛋白質,在印度、蘇丹等酸角產主國,用酸角種仁開發(fā)的豆蛋白飼料廣泛用于飼養(yǎng)牲畜。酸角種子油的質量較高,印度的一些學者運用溶劑抽提與GI~法對6個酸角油種子油的樣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酸角種仁含油率為6.O%~9.O%,含15種脂肪酸,主要有亞油酸(36%~49%)、亞麻酸(15%~27%)、棕櫚酸(14%~2o%)、硬脂酸(6%~7%)、二十四碳烷酸(3%~8%)、山崳酸(3%~5%),此外還含7種甾醇,主要是B一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 羅望子多糖簡稱P(TamandSeedPolysaeeha.ride),其又名羅望子膠,是從酸角種仁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多糖物質,多糖的分子主鏈為p—D一1,4一連接的葡萄糖、側鏈是a—D一1,6連接的木糖和p—D一1,2一連接的半乳糖,這3種單糖經糖苷鍵相連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羅望子多糖的研究是國內外酸角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外研究較多與較深入的部分,并且許多研究成果已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先后開展了羅望子多糖的提取工藝、流變學特性與改性。發(fā)現羅望子多糖具有優(yōu)良的化學和物理性能,對酸、鹽和熱的耐受性好,加糖形成凝膠,凝膠能力為果膠的兩倍以上。 國內對羅望子多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取羅望子多糖獲得成功后l3,一些學者相繼開展了羅望子多糖提取工藝、毒性試驗和營養(yǎng)成分分析的研究。目前,國內外生產羅望子多糖多采用醇沉降多糖法,針對該法工藝成本較高的實際,國內學者趙元藩等改進了生產工藝,不需醇作沉降劑,而是采用加熱煮沸20—30min,靜置沉降2—4h,這種處理減少了工序,降低了成本,有利于蛋白質等的沉降完全,提取率可達68.20%.該工藝具有工藝簡單,原料利用率和產品的收率較高,產品質量好等優(yōu)點。羅望子多糖無潛在的急性毒性和致突變的作用,可長期食用。其營養(yǎng)成分含量與一些糧食作物如大米、小麥等相似,其蛋白質含量為4.87%,脂肪5.88%,總糖78.16%,灰分4.49%,水分6.33%.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Na為1700rag/100g,K為334.40rag/100g,P為106.60nw100g,Mg為83.90rag/100g,Ca為48.20rag/100g,Zn為0.64rag/100g的含量均較高,羅望子多糖中18種氨基酸含量高達4.6%,且含量較為均勻。 羅望子多糖可作食品添加劑、膠粘劑和增稠劑等,在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印度、中國等國家廣泛應用,20世紀60年代日本首先工業(yè)化生產羅望子多糖并以商品出售用作食品添加劑,日本不是酸角的主產國,但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生產出一系列的羅望子多糖產品,并在其國內應用廣泛。使用冷水溶的羅望子種子粉制作的工業(yè)用膠粘劑,在三合板的制作、橡膠和造紙工業(yè)上廣泛應用。在國內,羅望子多糖主要在食品、飲料和煙草工業(yè)上應用,其價格遠比果膠、卡拉膠等效果好且更為經濟,市場供不應求。用羅望子多糖作為再造煙葉的粘合劑,與目前我國多采用的羧甲基纖維素(CMC)、羧甲基淀粉(CMS)作為粘合劑制成的再造煙葉的耐水性進行比較,羅望子多糖不僅起到很好的粘合作用,還能提高耐水性,且再造煙葉燃燒后無異味,因而具有很好的應用和發(fā)展前景。種皮的研究與開發(fā)利用酸角種皮約占種子的28.6%,其主要成分是粗纖維占21.6%,灰分7.4%,單寧20.0%一24.0%。據報道,酸角種子的外皮含大量單寧,非洲人用以治療痢疾,煎劑用以治膿瘍;種子粉制成膏,食用可退熱,配加枯茗可治慢性腹瀉和痢疾。國外一些學者運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得到的酸角種皮抽提物在豬油與植物油中表現了很強的抗氧化性,是一種安全、純天然和低成本的抗氧化劑,可廣泛用于食品、食用油和肉類的加工上。酸角種皮用熱水或熱堿處理,去掉苦味的黃酮類化合物,再用堿、酒精提取,能得到一種很好的棕色無毒的食品添加色素。國內學者張敬熔等研究了酸角種皮色素提取的工藝流程和色素產品,所制備的酸角種皮色素呈紅棕色,具有金屬光澤,不吸潮,配成水溶液,長期受陽光作用,顏色不但不減退,反而有加深的趨勢,著色效果好,這些研究結果為酸角種皮色素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繁殖栽培技種子催芽技術酸角種子貯存期間易遭受蟲害,自然條件下不能長時間貯存,PARAMESWARIK等做了酸角種子貯存技術的試驗,發(fā)現用氯或碘等鹵素化合物殺蟲劑處理種子,可有效地避免蟲害的發(fā)生。用聚乙烯包裝和貯存種子,與其它材料相比,發(fā)芽率可提高15%以上。酸角外種皮較堅硬,不進行處理,發(fā)芽率低且發(fā)芽歷期長。國外許多學者對酸角種子催芽技術做過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用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酸角種子,對發(fā)芽率和發(fā)芽歷期影響的對比試驗研究上,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經驗。用粗糙的砂紙摩擦酸角種子以破壞堅硬的種皮,進行保濕層積催芽,發(fā)芽率92%以上,發(fā)芽歷期縮短至2d,但這種處理方法不便于在生產上應用。更為簡便和有效的方法,用98%的硫酸處理酸角種子30min,或用甲醇處理種子10min,兩種處理方法的結果發(fā)芽率均為80%以上。用l2種不同方法處理酸角種子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每l異種子用95%的硫酸200mL處理20min,發(fā)芽率85%以上,與不處理相比,其發(fā)芽時間提前15d,發(fā)芽率提高50%以上。繁殖技術從已有文獻來看,印度、泰國、蘇丹等國家對酸角有性或無性繁殖技術研究較多。對酸角容器育苗技術的研究,主要是在較佳的培養(yǎng)基質、酸角種子大小和容器規(guī)格的選擇上。此外,對提高苗木生長量和質量的技術也進行了研究。1988年,印度的CHA11DPADmYPK等進行了不同基質對酸角種子發(fā)芽和苗木生長的探討,總結出酸角容器育苗選用的較佳培養(yǎng)基質。為培育優(yōu)良酸角容器苗,應選直徑l0.8mln以上的大粒種子進行播種,容器規(guī)格以25cm×15cm較適宜。 一些學者在研究肥料對酸角苗的生長和產量的影響后認為,酸角種子播種前用生物肥料包衣,接種VAM菌根,或施用磷肥等措施對發(fā)芽率,苗木生長,優(yōu)良苗木產量有顯著的影響。目前,國外酸角生產上為達到保持母本優(yōu)良性狀、速生、結實較早、生長一致等目的,多采用無性繁殖方法。酸角扦插技術研究國內外相關文獻未見有報道,以酸角的子葉、胚軸、莖尖等繁殖體發(fā)育成完整植株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組培苗栽植成活率75%以上,由于組培技術要求高和成本投資大,使得組培苗較少應用于生產。 嫁接是無性繁殖的主要途徑,國內外酸角嫁接技術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一些專家學者分別從嫁接方法、嫁接時間和年齡效應等不同的角度對酸角嫁接技術進行了研究。在印度、泰國、蘇丹等國家已研究和總結的補片芽接法、嫩枝接法、切接法和靠接法等嫁接方法大規(guī)模運用于繁殖酸角,并且效果較好。印度學者AWASTHIOP等報道了在巴斯達半濕潤氣候地區(qū),酸角嫁接的較佳時間是在3~4月份,嫁接成活76.6%~82.5%,GRJATaTVVAE進行深入的研究,發(fā)現溫度和相對濕度對酸角接穗發(fā)芽和嫁接成活率的影響較顯著。SATISHA和SATHISHKU—MARV等利用嫩枝接法或切接法對不同年齡的酸角苗砧木進行了嫁接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以9~l0個月的酸角苗作砧木,嫁接苗高、粗等生長量指標較大,成活率84.5%~84.99%。此外,我國學者李建增等研究和總結了主要用于品質差、產量低的酸角樹改造的高接換種技術,嫁接成活率85%以上,為酸角低產林的改造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國內外已取得的這些成功的嫁接技術為酸角走無性系改良的途徑,獲得更為直接和顯著的遺傳增益開辟了有效的途徑。 經營管理技術從已有文獻來看,國內外相關研究較少,總體上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和完善。國內外一些學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和總結了酸角的經營管理技術,SARASWATHYS等研究了不同修剪強度對酸角生長、果實產量和質量的影響,認為輕度修剪酸角樹的高度和冠幅,果實長度、寬度和產量,果肉比例和酒石酸含量各項指標均高于其它修剪強度,該研究結果對酸角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李建增等在云南元謀干熱河谷研究和總結了酸角經營管理的技術,提出了酸角土肥管理和整形修剪的技術措施。酸角樹花量大,但座果率較低,僅為1%~5%,“千花一果”現象普遍存在。酸角多為昆蟲授粉,SASIDHARANKR等研究認為,通過蜜蜂等昆蟲授粉,與自然授粉相比,座果率由3%~5%增加到70%~9o%,能大幅度提高酸角產量和果實品質。我國學者李建增等在云南調查了酸角座果率低的原因,認為提高座果率的有效措施是花期噴硼砂液和赤霉素,盛花期噴水,幼果期噴萘乙酸,秋梢生長期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開花前環(huán)割等提高座果率。酸角病蟲害較少,在印度、泰國發(fā)現酸角的主要蟲害有天社蛾、露尾甲、蓑蛾、毒蛾、卷蛾和蚧殼蟲等,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葉白粉病等。有關酸角幼林肥效試驗、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國內外相關文獻未見有報道。
2019-03-11 電議